close

  中新網4月23日電 蔣勤是美國《僑報》特約記者,留學美國獲理工科博士學位,目前是德州某社區大學工程系的全職教授,曾在中文學校擔任中文老師。對於美國的中文熱,蔣勤深有感觸。近日她在美國《僑報》撰文分享了她曾經的教學經歷,文章摘編如下:
  我留學美國所讀的某州立大學位於中西部一座20多萬人的中等城市,上世紀90年代末,當中國留學生們在中文BBS論壇上為下一代ABC孩子是否要學中文而爭得面紅耳赤之際,誰也料不到沒過多少年,那個連華人超市都沒有的地方,居然開起了大學和中國合辦的孔子學院,許多美國孩子和美國成年人都來修課,正正規規學起了中文。
  當年BBS論戰中,我自然是力主讓華人孩子學中文的那撥。對立派高舉的是入鄉隨俗的大旗,認為語言是交流的工具,華人孩子生在這長在這,就是以融入美國文化為首要任務,中文派不上用處,學了有何必要?論戰到後來我越發勢單力孤,無奈拋出一句:“母語母語就是母親說的語言,我是孩子的母親,我說的中文語言就應該成為孩子的母語!”結果被對方指責我是不顧孩子前程、光顧自己感受的自私母親。
  現在用不著我來證明什麼了,因為當年的反對派們如今都忙不迭地把孩子送到周末中文學校去了,每年暑假都想辦法陪孩子回國一趟。等孩子的中學里開設可抵大學學分的AP中文課時,很多家長都會喜滋滋地讓孩子選修中文,想著不用花多少力氣就可穩拿學分。等到孩子要考大學了,更會鼓勵他們參加SAT專科考試里的中文,指望輕鬆拿滿分之后里就可在入學申請里自我吹噓是精通中文的國際化人才了。
  依然記得當年大學城中文學校剛成立時的情景,老師和學生都不多,教室是免費租的大學校舍,學費也是很低廉的2小時5美元。2002年,我和校長商量辦一個免費的幼兒班,兩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來。這個班果然建起來了,我教孩子們唱歌做游戲,還做了不少動畫兒歌放在網站上,我自己的兒子,也得益於這個幼兒中文班,和小朋友們一起說說唱唱,培養了興趣,打下了很好的中文基礎。
  不過我真正領略到中文在美國的熱潮,還是2007年初來到休斯頓以後。這裡不僅有華文報紙、華文電視、面向華人子女的各種中文學校,主流社會的中學大學都開設了中文課,面向社會招聘具備德州中文專業執照的教師,在市區中心的公園裡,孔子的雕像巍然矗立,報紙上也越來越多關於引中國投資來德州開廠的新聞。在這麼一個環境下,我的孩子和中文的熟悉親近可謂渾然天成。
  我一來休斯頓就進入了一所將近2000人的中文學校,先在西北分校教老美成人學中文。我那班的12名學生里,除兩位中學生就是為了自己校外再進修中文相對目標單純,其餘的社會背景可謂五花八門,學習目的也各不相同。有找的老婆或女友是華人,有領養孩子是華人,有對華做生意的,有同事老闆是華人,有自己是華裔但半點不會普通話的,更有就是覺得學中文時髦的……所以我那班非常熱鬧,教材用的是漢辦提供的《快樂漢語》,但更多時候陪他們聊天都來不及,中文熱可見一斑。
  後來因為兩個孩子都在總校學中文,我如願以償擠進了總校當老師。說來休斯頓也是個人才濟濟之地,我們校長手上應聘中文老師的求職者簡歷就有一大摞,很多都是國內小學的優秀老師,這麼一比就顯得我這理工科出身的有點不正宗了。好在我教的是學前班小朋友,哄孩子我還是很有一套的,為了鼓勵孩子們來上課並認出上一課的字,我每五周在課堂上開小店,讓孩子憑積分來換取小玩具小禮品等等,平時的小恩小惠也少不了,所以孩子們學得都還不錯。
  他們最喜歡一個過城門的游戲,渾然沒有意識到我是讓他們齊聲背誦兒歌作為游戲節拍的。所以孩子們對課文差不多倒背如流,彼此的差距就體現在認字上面,而認字就必須靠家長平日里配合了。如果遇到和我一樣認真上心的家長,那孩子學前班上認的字壓根就不比一年級的小朋友差,曾經我3個學生就硬碰硬中文跳級成功並且保持優秀,讓我也倍感欣喜。但如果家長平時不幫孩子複習,那孩子過了一周就跟記憶清零似的,一臉茫然地啥字都認不出。為此我牛脾氣發作,緊盯家長不放,害得幾位家長被我說怕了,到後來回回上課之前趕緊突擊幫孩子認字卡。因為我每次隨機抽四張,認出三張就行,這些積分相加,小店開張時,誰的積分高誰就能排在前面先挑獎品,絕對和孩子切身利益相關。
  寫到這我不由聯想起幾周前收到的一封EMAIL,是我們當地誠信產權的林富桂律師發來的。我幾年前就是因為要給自己買房才去考了房地產經紀的執照,房子過戶時特地精挑細選了她來辦理。後來熟悉了她有時會要我幫忙翻譯一些東西。這封EMAIL里她說4月中旬要跟隨國會的格林眾議員訪華,她找人翻譯了2009年由格林提出並得到國會高票通過的“尊孔法案”,讓我幫忙看看譯文是否正確。我這才頭回知道我們的孔夫子居然在美國得到了這麼多的尊重和認可。
  不管怎麼說,我所親身經歷的這一切,確確實實從另一側面見證了中國的飛速崛起。我們這一代從出國潮到海歸潮,經歷了世界格局的顯著變化。現在隨著全球化的進程,熟悉海內外文化而在其間來往穿梭的“海鷗”更是成為新趨勢。倒不是說我們也非成為“海鷗”不可,但倘若具備“海鷗”的本領,那就胸有成竹、有備無患。衷心期盼我們的下一代能掌握多種語言,精通中西文化,在地球村裡自由翱翔。(蔣勤)  (原標題:華裔教授談美國中文熱 從另一側面見證中國崛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d11edvej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